86岁高龄的李庆忠院士铿锵有力的为广大师生诠释“求实与创新”
【本站讯】10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来校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求实与创新”的专题讲座。86岁高龄的李院士结合自己从事地球物理勘探60余年的经历,用朴实并充满幽默的语言向广大师生诠释了如何在石油物探中真正做到求实与创新,受到了现场师生的一致好评。报告会由学科建设处处长杜启振教授主持,来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我校的100多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李庆忠院士首先肯定了我国物探技术在国际上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并结合实际工作详细讲解了当前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存在的七个遗憾之处,即大部分物探仪器都是外国制造的、对MEMS数字检波器跟着忽悠、单点接收不看实际效果、高密度采集找错了斗争对象、在资料处理方面“三高”处理会造假,拓频处理应该有讲究、在资料解释方面,属性研究有待深化,采用主观取舍方式必然缺乏客观的态度、井间地震/非纵VSP/多波/横波分裂勘探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有的还是很关键的。同时,李庆忠院士还提出了地震勘探技术进步带有革命性的十个重要方向,即采用“横向拉开组合―宽线大组合”攻克山地资料品质关、对困难山区应放开对组合高差的不合理限制、采用深井VSP层析求速度场、激发方式的改进头等重要,其关键在于水、“万道GPS授时地震仪”要在我国西部山区推广、应该重点研究高频噪声的产生机理、应该采用“多域判噪,合并执行”的噪声压制方式、改进西部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偏移成像质量、数据规格化、改进“随机噪声衰减”模块,保护高频信号的功能。
李庆忠院士在报告中特别强调石油物探中的“七点遗憾”呼唤着我们的求实态度,而“十个重要方向”则呼唤着我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呼吁我们高校师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盲从、不照搬,推广新技术新方法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总结提高,实现求实创新。86岁高龄的李庆忠院士一直活跃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此次来校讲学过程中,李庆忠院士还提前介绍了他即将出版的著作《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基础篇、方法篇和争鸣篇三部新书,并毫无保留的将三本书的电子版一次性的全部免费提供给我校师生学习,为石油物探行业今后的学术科研交流做出了榜样,此举受到了现场师生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李庆忠,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著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提出了物理(波动)地震学理论,发展了“绕射波扫描迭加偏移”技术,开展了领先世界的束状三维地震勘探,提出的两步法偏移技术比国外早五年,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庆忠院士所提出的陆相沉积地震地层学是对现代地震地层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他的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统工程剖析》,已成为指导我国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经典著作。他的突出研究成果“渤海湾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庆忠院士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过去60多年的勘探实践中,为我国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及塔里木盆地等寻找新的后备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